菜单导航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

作者: 仙阁故事网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12日 19:45:49

原创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为他而设

2022-04-30 13:00 来源: 玉兔侃史

原标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为他而设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射箭本领高强的时候,通常会说百步穿杨以及百发百中,而这两个成语正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养由基。四姑娘大学学的是化学,每次提起养由基都会想到化学上的“自由基”,先秦时期的名字都比较有特点,养由基这个名字就比较特别。实际上,养由基是赢姓养氏,来自于养国。养国最初只是一个小的诸侯国,很快就被楚国所灭,而养由基也就成为楚国的子民。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

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养由基主要活跃在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不过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却记载了养由基早在楚庄王时期就比较活跃,甚至在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灭若敖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射死了作乱的令尹斗越椒,由此得了个“养一箭”的称号。不过根据《左传》的记载,楚庄王和斗越椒是在战场上遭遇的,斗越椒连射两箭,楚军胆怯,还是楚庄王急中生智才化解了危机,而斗越椒也被楚军射死。并没有提到是谁射死了斗越椒。

楚庄王去世后,楚共王继位,在晋楚争霸的第三战鄢陵之战之前,养由基和潘党在比试箭法,两个人射箭水平都很高。两人在比试的过程中将箭射穿了七层皮甲,然后将这个成果拿给楚共王看,本来是想让楚共王对此战多些信心,没想到楚共王却非常生气,认为两人太过看重箭术,在战场上不是个好事。于是,两人在鄢陵之战中只能背着空空的箭囊上场。

但是战场上,楚共王被晋军将领魏锜射中了一只眼睛,楚共王一怒之下就给了养由基两支箭,让养由基去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就将其射死,遂一战成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

楚共王去世后,楚康王继位,吴国趁机攻打楚国,养由基又俘虏了吴国的公子党,立了一大功、也因此,养由基被楚康王封为宫厩尹。宫厩尹是楚国官职中的最低一级,上面还有八级,最高的是令尹。

养由基只所以立下战功而官职不显主要就是因为楚国时期的贵族政治在作怪,毕竟养由基是养国人,虽然养国被楚国吞并了,但养由基依旧不是贵族。他凭借的完全是他自己的真本事,即箭术。《战国策》中记载了养由基射箭的一个故事,其中第一句话是: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这也就是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的由来。养由基这么强悍,自然大家都称赞于他,不过有一个路人经过,却对养由基的箭术并不那么以为然,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路人说:“这水平可以教别人怎么射箭了。”养由基反击:“你行你上啊。”

路人也不气馁,继续说了:“我肯定教不了你具体怎么射箭,但是我还是有话想对你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和“

路人接着就说了:“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什么意思呢?你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但是不善于休息,这样一旦筋疲力尽了,再继续射箭,很可能会出现失误,一发不中则前功尽弃。

这个故事记录在《战国策》中,是著名的纵横家苏厉给周天子讲的一个故事,目的是要让周天子去说服秦国的白起不要再进攻魏国的大梁了。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强势崛起,攻打韩国、魏国、赵国,在伊阙之战中杀死了犀武,继续带着大军准备攻打魏国的大梁。所以,苏厉就让周天子用养由基的这个小故事去告诉白起,不知疲倦的攻伐很可能会因为力竭而失败一次,那之前的那些战功就前功尽弃了,不如现在停下来称病休息。

这个道理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我们继续说回养由基, 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养由基的后来,不过《东周列国志》中将养由基的结局定在了楚吴舒鸠之战。在这一战中,养由基因为对吴国认识不足以至于轻敌。实际上早在楚共王时期,楚国大夫巫臣就逃到了晋国并帮助晋国扶持吴国,给楚国制造麻烦,巫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吴国,教吴国人造战车,学习战车的使用。而养由基竟不知道吴国人已经会熟练使用战车,所以在战场上因为轻敌而死在乱箭之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